不少消費者在上網了解相關產品品牌信息時,網上各種版本的“十大品牌”,往往讓消費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十大品牌”究竟是誰評的?有多少權威性?其背后隱藏怎樣的貓膩?記者在北京、濟南等地進行了調查發現:“十大名牌”多系競價排名:給錢誰都能評上。(10月7日《新京報》)
不管是沙發、瓷磚、家具,還是木地板,全國都有幾百甚至是上千個品牌,但是當幾乎所有的商家都宣稱自己的產品是“全國十大名牌”“全國十佳品牌”等名目繁多的“名牌產品”,這樣的名牌顯然就要被打個問號。實際上,經過記者深入調查得知,一些產品剛剛被評上“十大品牌”,結果沒兩年生產企業就倒閉了;還有一家曾獲得多個“十大品牌”的地板企業,曾在去年曝出甲醛超標的問題。
當“十大品牌”泛濫成災,也就意味著這些自我標榜甚高的產品,實際上已經淪為“十大忽悠”,其利用的就是消費者普遍秉持的“品牌心理”,依靠市場上的“品牌效應”來謀取市場暴利。消費者具有“品牌心理”無可厚非,因為既然能夠在全國幾百上千家企業中被評為“十大品牌”,那足以說明產品的質量、品質,商家的信譽、服務都是優于同類企業的。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十大品牌”必須是依據客觀的行業規則和產品標準評選出來的,必須是客觀真實的。
而現在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十大品牌”,卻絕大多數都是依靠“競價排名”獲得的,而所謂的“競價排名”,就是誰給錢評誰,誰出的錢多名次就靠前。換句話說,不管是“十大名牌”還是“十佳品牌”,都是花錢買來的。而大搞“競價排名”“買賣名牌”的,就是一些來路不明的建材家居研究中心、裝飾協會,以及名目繁多的各類產品排行榜組委會等。
有人靠賣名牌牟利,有人靠買名牌賺錢,最終為這種虛假勾當買單的,卻是全國的消費者。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當買賣名牌的現象泛濫成災,成為行業潛規則,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導致一些本來誠信經營、規矩從商的企業,也不得不跟著去買名牌。進一步說,既然只要花幾千幾萬塊錢,就能買到“十大名牌”,就能依靠這個金字招牌獲得消費者的信任,那么企業還有什么動力通過提高產品質量,改進服務水平去創名牌?由此可見,買賣名牌的現象,最終導致的是整體市場環境的淪落,后患無窮。
說到底,“十大名牌”可以有,但應該由政府制定出行業規則和標準,對違反規則的機構和企業加以處罰,由市場自由競爭形成一個或幾個企業和消費者都信得過的第三方評價機構,來發布具有指導意義的品牌評選榜單,以此來促進市場競爭,提高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并惠及消費者。(苑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