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一場最為嚴格的“環保風暴”席卷全國,廣東佛山作為家居建材之都,關停不達標企業上千家,這給所有的家居人敲響了警鐘,衣柜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重視環保,加強對環保的投入,但如今隨著成本的不斷上漲、各方面投入增加,衣柜企業的利潤空間一再壓縮,那么,衣柜企業要如何保持盈利空間呢?
各方面投入加大,“暴利”流失殆盡
眾所周知,2016年與2015年一樣,環保風暴在山東淄博、四川夾江、福建晉江、江西高安各個產區刮起,僅佛山,因為環保問題便關閉了幾十家家居企業,整個佛山關閉了一千多家企業。衣柜企業也包括在內。在這些關閉的企業中,有的企業關門停產整頓,有的開年很可能再無法運轉。這無不說明,擺在衣柜企業面前的問題是:環保的投入越來越大。
其實,這些年,所謂的衣柜產品“暴利”,早已在方方面面的影響下,被流失殆盡,變成薄利,寡利。除了環保整治使得衣柜產品“利潤流失”外,近年來衣柜前端生產成本的劇增,也加速了衣柜產品的“利潤流失”。比如,煤炭上漲30%,物流運輸成本上漲近40%,連衣柜最后的包裝環節,紙箱價格上漲的漲幅都離譜得接近70%。由此可見,2017年,衣柜產品利潤將被生產成本進一步“瓜分”。
“用工慌”出現,企業陷入窘境
除此以外,生產端的用工成本,也在逐年劇增。90后擇業觀念的改變,以及中部省市地區工業發展對“外流人力”的截流,導致衣柜廠用工慌也越來越嚴重。在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如若實現自動化改造,實現智能生產,規避人力荒,成為衣柜企業急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但在實現“智造”的過程中,企業往往又陷入矛盾。一方面,用工荒及大環境下供給側改革對生產效率的要求,作為衣柜產品的生產廠家,必須由過去的粗放生產向精細化生產轉型;而另一方面,要實現“智造”,對于廠家而言,一次性投入的資金又極其驚人。所以,在種種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中,衣柜行業早已從過去的“泥巴變黃金”,被價格競爭的惡性競爭下,進入了當下“用泥巴變成黃金白銀價格后,回報比賣泥巴還低”的時代窘境。
中間環節變化,瓜分企業利潤
除了生產前端對衣柜產品的利潤進行瓜分,在銷售中端、終端,一些新變化,也同樣正開始在衣柜產品利潤上“吸血”。眾所周知,一扇門從出廠價到消費者手里,設計師、裝修工、裝飾公司、人工、房租、物業等環節費用,使得衣柜價格增加了好多倍,但是商家賺到的只有區區十幾個點,加上庫存的破損及淘汰產品,有的商家甚至出現虧損。
這是因為,中間的各路諸侯和“吸血蟲”蠶食了很多的利潤,并層層加價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這種市場常態非常不正常。在國外很少看到、更沒有所謂的高額回扣或返點。這種頗具中國特色的“業態”,能不能得到有效優化,去除這些中間成本,使得衣柜利潤恢復正常?
企業應合作共贏,建立利益共同體
這就關呼渠道商的價值觀問題。比如設計師。設計師的價值應該體現在“設計”上,他們應該賺的是自己的設計風格、理念及藝術增值帶來的價值。比如裝修工,他們賺的應該是自己把衣柜裝好、把活干好的回報。比如,裝修公司應該賺的是對用戶施工現場管理及預算管控的管理傭金。在衣柜營銷環境中間“成本”越來越高的環境下,只有渠道商回歸自己本位的價值空間,衣柜產品消費市場才會趨于良性循環,“暴利”印象才會大白人心。
在這種背景下,衣柜產品層層營銷環節轉嫁到消費者頭上的衣柜產品消費暴利區問題,亟待解決。如何規避此消彼長的衣柜中間營銷環節,使得衣柜產品能更加輕松、便捷、合理的到消費者手中。業內認為,家裝公司和材料供應商應該合作共贏,建立聯盟的利益共同體,共同和建筑商合作,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同時,無論是傳統的家裝公司或者互聯網家裝公司,都應該站在解決用戶痛點、需求的角度來發展自己。
如今,衣柜行業的競爭,并非只講求企業的產品質量,更多的是企業的品牌競爭,是企業綜合實力的較量,如何打響品牌,擴大品牌知名度,也是企業2017年打造競爭優勢的重點,而獲取利潤,防止利潤流失,也正是衣柜企業搶占市場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