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業作為我國傳統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生活需求的基礎產業,更是承載歷史文化、提升生活品質、滋養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當前,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將精神生活富裕的本質要求融入行業發展實踐,激發內生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把握精神需求新變化,重塑行業價值導向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消費者對陶瓷磚的需求已超越基本的實用、耐用功能,轉向更高層次的美學價值、文化內涵與情感體驗。精神生活富裕強調“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的統一,這為陶瓷磚行業指明了方向:產品不僅是鋪貼于空間的建筑材料,更應是營造美好生活氛圍、滿足精神愉悅的文化藝術品。
行業企業必須深刻理解這一轉變,將共同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產品研發與品牌建設。例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學元素(如青花瓷意象、山水意境、古典紋飾),將其與現代設計理念、制造工藝相結合,開發出兼具民族特色與時代氣息的產品,使陶瓷磚成為傳播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的媒介。同時,倡導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生產方式,體現對“和諧”“文明”價值的追求,引導理性消費,提升行業道德水準和社會形象。
二、推動文化創意賦能,提升產品與品牌的精神內涵
精神生活富裕的核心在于精神世界的豐盈與生命意義的充盈。陶瓷磚行業應積極擁抱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躍升。
一方面,強化設計驅動。加大對原創設計的投入,鼓勵設計師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靈感,將哲學思考、藝術審美融入磚體紋理、色彩搭配、空間應用方案中,使每一片磚都講述一個故事,承載一份情感。支持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設計中心,舉辦設計大賽,提升行業整體設計水平。
另一方面,深化品牌文化建構。品牌不僅是商標,更是價值承諾和精神標識。企業應著力塑造獨特的品牌哲學和價值觀,通過品牌敘事、用戶體驗、營銷活動等,傳遞對生活方式的思考、對美的追求、對社會的責任。例如,打造沉浸式展廳,將產品與音樂、繪畫、數字藝術等結合,為消費者提供超越產品本身的美學體驗和精神享受,使購買行為升華為一種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
三、優化供給結構,促進優質文化資源的普惠共享
精神生活富裕要求精神文化資源獲取機會的公平性和發展成果的共享性。陶瓷磚行業需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
首先,提升高端供給能力。瞄準消費升級趨勢,發展高性能、高附加值、高藝術性的差異化產品,如大規格巖板、功能性瓷磚(抗菌、防滑、發熱等)、定制化藝術磚等,滿足高端市場和對品質生活有追求的消費者需求。
其次,保障基本民生需求。不忘普惠初心,持續生產供應性價比高、質量可靠的常規產品,確保廣大城鄉居民,包括在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市民,能夠享有基礎但優質的空間裝飾材料,共享發展成果。這本身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提升民眾獲得感的重要方面。
再次,拓展公共空間應用。積極對接國家文化公園、城市更新、美麗鄉村建設、公共文化設施等項目,提供能夠提升公共空間文化品位和審美格調的陶瓷磚產品及解決方案,為構筑“風清氣正”的社會文化環境貢獻力量。
四、營造健康產業生態,涵養行業精神氣質
精神生活富裕離不開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態。陶瓷磚行業應加強自律,共建清朗市場環境。
堅決抵制低質低價惡性競爭、知識產權侵權、虛假宣傳等行為,弘揚“誠信”“敬業”的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產品品質。鼓勵企業加強文化建設,關愛員工,提升員工歸屬感和創造力,使企業成為員工精神成長的平臺。利用行業展會、媒體、數字平臺等,傳播先進理念、優秀案例、創新成果,促進良性交流,激發全行業的創新活力和奮斗精神。
五、聚焦人的全面發展,培育行業時代新人
實現精神生活富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陶瓷磚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人員。
應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為從業人員提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升審美素養的機會,拓寬職業發展通道。鼓勵創新創造,建立容錯機制,激發員工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其從生產執行者轉變為價值創造者,在推動行業進步中實現自我價值。培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既熟悉制造又深諳文化、兼具專業能力與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行業人才,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陶瓷磚行業應深刻把握精神生活富裕的本質要求,將其內化為行業發展的戰略指引和價值坐標。通過以文化創意賦能產品、以價值引領重塑品牌、以普惠共享優化供給、以健康生態涵養風氣、以人的全面發展夯實根基,必將走出一條更具韌性、更富活力、更有內涵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應有貢獻。
(禪城陶瓷協會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