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瑞銀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及胡志鵬19日提供一份報告,該行認為房地產是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并且該行較以往更加擔心中國的房地產正面臨拐點。
該行表示,越來越擔心房地產面臨拐點。報告稱,“在經歷了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的強勁反彈之后,近幾月房地產活動顯著放緩多少在意料之中。然而過去十年間,住房供給增長一直快于內在需求,而支撐投資性需求的諸多因素正在消退、許多城市庫存高企。我們認為房地產持續大幅下滑將是未來兩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下行風險。”
不過,政府仍有能力和意愿去緩和房地產下行帶來的沖擊,包括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放松房地產調控。該行因此認為,基準預測是房地產下滑被限制在可控范圍內。“考慮到今年以來房地產活動弱于此前的預計,我們將2014年和2015年GDP增速預測分別小幅下調至7.3%和6.8%。”
但報告也指出,房地產大幅下滑導致2015年GDP增速滑坡的風險已不容忽視。在居民部門負債率較低、政府兜底的背景下,很難預測房地產下行的幅度。不過,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已經經歷了一波房地產和基建熱潮、且目前整體杠桿率已經較高,該行認為政策支持的空間和有效性與2009-2010年相比已比較有限,估計有15%的概率會出現房地產活動大幅下滑、拖累2015年GDP增速至5+%的風險情形。
該行表示,較以往更加擔心中國的房地產正面臨拐點。報告稱,“目前我們尚未看到任何上述’可能觸發拐點的因素’發生重大變化,但風險無疑在加劇。雖然2014-2015年不大可能出臺全國范圍內的房產稅,但隨著決策層計劃在2016年建立全國住房登記系統,我們距離房產稅出臺應會更進一步;利率市場化和理財產品的發展使居民在房地產之外擁有更多投資渠道;隨著資本管制逐步放松,對海外房地產和其他資產的投資在逐漸增長;三四線城市房價增長已開始放緩或基本持平,住房存量高企、且不斷攀升。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城鎮化速度可能也將放慢。”
此外,報告還預計近期內決策層不會收緊貨幣及信貸政策,但在經歷了過去五年間杠桿水平的大幅攀升之后,未來幾年信貸增長無疑會放緩步伐。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平臺和企業的借貸會更難、投向房地產建設的資金供給將趨緊。國企或將提高分紅比率、強化支出紀律,地方政府也已被要求完善預算管理,這些都會對房地產行業帶來負面影響。對于開發商而言,獲得銀行融資的難度增加、對影子銀行融資依賴性過高,以及整體融資成本上升都可能導致其更快、更劇烈地調整建設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