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業從不缺少新品,但缺推廣新品的心態!新品是市場大潮向前涌動的助力器,無論是新企業還是老企業,都繞不過新品這一道坎。有人說新品的成功率一般在5%-10%左右,也即是說有90%以上的新品會死掉,為什么那么多新品會胎死腹中,曇花一現,經不起市場的“折騰”?概括起來主要有十一種原因。
一、 粗制濫造致死。通常是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技術、資金有限,為省工省料,做出來的產品往往品劣質次,從形式到內容皆比較粗糙,無疑是“自殘而死”。
二、 閉門造車致死。有些人根本不做市場調查,坐在家中苦思冥想,搞創意,玩賣點;最后搞出來的東西得不到市場經銷商和消費者的認可,要么價高出奇,要么怪誕無比,與市場實際完全脫軌,以致“含恨而死”。
三、 急功近利致死。一些企業只求速度,不問困難,一味想著“快點上市,快點賺錢”,貪圖短期利益。新品匆忙上市,價格、渠道、促銷靠拍腦袋搞定完事,誰知新品進入市場銷售不暢,難盡人意,常常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惱怒而死”。
四、 盲目跟風致死。某些企業看市場流行什么,“火”什么,便跟著做什么。不管這些產品適合不適合自己,只顧眼前,盲目跟風,一窩蜂地去模仿,結果是“短命而死”。
五、 推廣不利致死。企業“重產品,輕市場”,舍不得市場投入,談“費”色變,若大的中國市場,就靠十幾條槍在那玩,市場進展緩慢,人員流失頻繁,團隊執行力下降,“不戰自敗”而死。
六、 渠道錯位致死。到底是全渠道運作,還是單一渠道突破,或是選擇兩三個渠道主攻,要對產品進行定位。定位不準,渠道選擇不當,對新品的推廣是致命的,這種死法屬于“不明不白”而死。
七、 守株待兔致死。以經驗取勝,墨守成規。新品推廣仍按以前的老思路、老方法、老一套,營銷沒有創新,手法沒有變化,無法適應當前市場形勢的發展,導致新品屢推屢敗,“因循守舊”而死
八、 資源枯竭致死。產品、營銷戰略、戰術、團隊都不錯,但是企業資源有限,配置不足,后繼乏力,難以維持,最后“悲壯而死”。
九、 產品超前致死。產品是好產品,但過于超前,市場導入艱難,短期不能給企業帶來滿意的效益,項目終止,新品下馬。但是數年后,同樣的產品卻在市場上風生水起,大放異彩。此為“生不逢時”而死。
十、 炒作不當致死。一些人以大肆炒作為能事,以為狂炒一把,產品就會“火”起來。殊不知炒作只是市場營銷中的一個小手段而已,并非品牌建設與發展的靈丹妙藥,操作不當,危害極大。因盲目炒作死掉的產品很多,此不贅述。總之,此法慎用,有“悴死”之險。
十一、 戰略調整致死。因總部戰略規劃調整,雖然一些新品在市場上的表現還不錯,但是不得不叫停和砍掉。這叫“錯入豪門”而死。
由此看出,影響新品上市成功的因素很多,以上“十一種死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之間有內在聯系的。從產品研發、生產、市場調查、策劃、試銷和推廣,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對史玉柱的觀點,我還是比較認同的,“新品試銷快不得,新品推廣慢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