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時常聽業界朋友說眼下市場大環境不好,企業庫存壓力大,市場營銷難度大,資金鏈緊張。經濟下行壓力已經使陶瓷衛浴企業真實感受到來自市場的壓力、生存的壓力。
而且,所謂的行業“淡季”已經到來。是熬過眼下的困境,還是在困境中倒下,是讓兼并重組來得更猛烈些,還是行業洗牌成為轉型升級的前奏曲。一切都似迷一般困擾著行業發展。一切皆有可能發生,一切又仿佛猶抱琵琶。
壓力前所未有,挑戰烏云壓城。不在困境中爆發,就在困境中滅亡。在當前這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留給陶瓷業的考題太深,留給陶瓷業的空間也巨大。
據最新的數據及信息,今年1-4月份,我國建筑陶瓷產量同比增長12.3%,衛生陶瓷產量同比增長3.66%,建筑衛生陶瓷產品出口數量同比增長20%以上。行業呈現的新常態特征明顯。而行業媒體解讀的一些陶瓷產區因產能過剩、環保等出現的問題,加重了行業淡季的悲涼氛圍。
某種程度上,今年的壓力和挑戰前所未有。這是陶瓷業轉型升級必歷的陣痛,逃不脫、躲不掉。也可以說是陶瓷業浴火重生的歷練。只有當生存受到挑戰,陣痛日益加劇之時,才到了真正考驗陶瓷企業實力與生命力的時候。
“快活不下去了”是一種對市場無奈的哀怨,“再難也要活下去”是對明天的美好憧憬。“活下去”是對市場困局與行業淡季禍不單行的吶喊。但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更多要靠自救。
世上沒有救世主,解圍脫困靠自己。自救,就是自己救自己出困局,自己把自己帶向持續健康發展的坦途。這其中,創新是出路,是救企之策,是脫困之方。
有業內人士坦言,我國陶瓷業在新常態下仍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因此,可用困難是暫時的、危機是短暫的,阿Q自己一下,鼓舞自己增強斗志,樹立信心,并努力在創新方面取得實效。
要著力突破創新這一“軟肋”,將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實現發展動力與內生動力的實質性切換,打造新的競爭優勢,不僅是為渡過眼前困境,更為未來的健康持續發展。
要著力突破市場這一“瓶頸”,在深化企業內部改革與創新基礎上,告別惡拼市場、惡性競爭的自殘模式,注重產品創新、品質提升、品牌塑造,增強產品的軟、硬實力,這才是市場競爭的真諦。
要著力推進紅利因素的生效。為實現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陶瓷業要積極借助國家相關政策,擴大紅利助推,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以及環保政策等方面,找準與陶瓷業的契合點,讓政策紅利助推行業脫困。
要著力推進更高水平的出口貿易,借助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逐步提升國際市場話語權,國際產業鏈位置及國際規則制定中“中國聲音”的份量,不再充當旁觀者、跟隨者,而要主動做參與者、引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