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轉型與轉型的尷尬
某品牌廠家老總下市場,飯桌閑聊時隨口談及,公司正規劃打造一個日化品類直供平臺。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當晚,幾位在座的化妝品門店老板就相約來到該老總房內,直言不諱:我們膩煩經銷商了,不想跟那幫孫子玩了,如果和你們廠家合作,你們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于是,雙方就此話題秉燭長談,暗結珠胎。
這是個案,但卻代表了當下終端店的一種普遍心態:經銷商作為商品的二傳手,上不是生產者,下沒有直接面對消費者,在渠道越來越“平”的大趨勢下,零售商在謀叛,廠家也想甩掉贅肉,輕裝上陣。
其實,經銷商兩頭不討好的尷尬并非今時今日才有。深度分銷的傳統模式下,由于物流欠發達、信息不暢通,終端布點分散,價格層層加碼,經銷商坐享地皮錢,不僅消費者成了為渠道買單的冤大頭,零售商、廠家同樣愛恨交織,既離不開他,又愛不起來。
到了行業競爭加劇,電商來勢兇猛的當下,對經銷商的不滿由暗戰逐漸演變為直接叫板,廠家開始選擇做直供,與門店尤其是連鎖店卿卿我我、忒煞情多。
經銷商意識到自身地位的尷尬,也在積極尋找出路,有的選擇“爭上游”,注冊品牌開發產品,做品牌運營商;有的選擇攻下盤:開零售店、當店老板;還有的選擇了跨渠道發展,多管齊下。就像不想當廚師的裁縫不是好司機,大有不想做品牌的經銷商,就不是個好店老板之勢。
跨界是好事,也是時尚,所以出現了很多演員里面最會唱歌、歌手里面最會演戲的跨界人才。但是,如果不是在當行出色之后尚有余勇可賈的順勢而為,而只是因為無力做好本行當的“出走”行為,則可能陷入唱歌只敢跟演員比,演戲只敢跟歌手比的雙重尷尬。轉型來轉型去,可能是經銷商中最會做品牌的,也可能是經銷商中最會開店的,唯獨做不好的,是做經銷本身。
所以,經銷商作為商業鏈一環的本身價值是什么,這一核心問題如果不解決,似乎只會帶來更多人的隨波逐流、拾人牙慧。
彼可取而代之?
著眼當前業態來看,經銷商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二:
一是線上:電商倒逼線下縮短供應鏈,經銷商原有存在價值被質疑,生存空間被壓縮。
二是線下:在新一輪的市場環境下,諸多區域連鎖和品牌廠家紛紛醞釀做平臺式大連鎖(如日化行業的天美聯盟等),棄經銷商直供終端、整店輸出服務終端,對經銷商構成巨大威脅。
在線上電商沖擊、線下終端渠道傾軋的雙重壓力下,山雨欲來風滿樓,似乎經銷商大有被取代之勢。但是,個人認為,在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度,一國能抵十國的巨大市場里,經銷商在未來仍然擁有不可替代的渠道價值,只是,坐收買路錢的時代已一去不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