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一位72歲的企業家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說: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這句話引發了軒然大波。因為正是這位中年創業的企業家,在近幾年頻頻被奉為傳奇,他所創辦的華為被視為國內高科技產業標桿性企業,2015年的業績超過BAT總和,甚至頗有與蘋果逐鹿天下的勢頭。
任正非的這一番話,引發了“迷茫”熱。不少制造類行業也紛紛蹭上抱大腿,抱怨行情不好,因而很是迷茫。迷茫一下子成了一個時髦熱詞。但是沒有看到的是,任正非的迷茫,是到達極境才有的迷茫。是應用性創新上到達極限,是對在理論性創新上空白一片的憂慮。
反觀陶瓷行業,一沒有達到資本金融化,二沒有達到生產柔性化,三沒有做到制造集約化,別說應用性創新達到極限,連合格線都還是勉強,哪里就好意思說迷茫,最多也就是浮躁而已。
流行的說法是,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誰的青春才不迷茫呢?牛逼的人不迷茫。因為他們很早就明白自己要什么,然后義無反顧去執行了。因為人家把你浪費在迷茫上的時間,拿去全力以赴地努力了。
現在行情看淡,但正是退潮,才看得出誰在裸泳。一些品牌還在堅守品牌價值,面向消費者的有明碼實價、有七天無理由退貨,雖說在終端不一定執行得完滿,但至少看得到努力。一些品牌則更關注明面上的面子,這也是為什么最近這幾天,朋友圈都在刷品牌價值榜,好像那高出實際市值數倍的數字,真的能來給企業帶來數倍增長似的。
無論為了真名還是虛名,至少還是向上的。但傾銷特價磚,就不怎么讓人看得上眼了。特價磚來源不明、質量不保證,低價沖擊市場的特點,甚至驚動了工商部門,認為其具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實質。華夏陶瓷城批發特價磚曾經被禁過一陣,但是架不住人太聰明,不是說禁特價磚么,我改一個名字不就得了,于是沖款磚、低價磚應運而生,換湯不換藥地照賣。
改個名字就可以縱橫市場的例子,實在不絕于耳。
這周去參加佛山品牌維權征詢會,區域侵權、企業侵權等等案例一一呈現。主要有三種侵權形式,一是虛擬或注冊一個“佛山×××陶瓷有限公司”空殼公司,在產品包裝、宣傳畫冊、展廳使用,幾乎覆蓋90%以上的外地企業;二是以佛山某真實企業的商標或與相近商標的名稱為企業字號,在當地注冊具有該商標名稱的外地企業;三是通過注冊一個與佛山某真實陶瓷企業相同或相近名稱的境外(例如香港等)企業,然后授權當地企業在產品包裝、展廳使用。陶瓷行業的浮躁可見一斑。
在會上,東鵬法務部代表還列舉了一個略顯奇葩的事情。東鵬經銷商在終端發現有東鵬陶瓷的山寨專賣店,產品上明目張膽地標寫東鵬陶瓷,于是,專利組將此事投訴到當地工商局,但工商局最終只是處罰了該山寨品牌600元。東鵬不滿判決,申請了行政復議,最后雙方和解,辦法是讓其成為東鵬陶瓷的經銷商。
這種案例不在少數。新明珠的代表說,每個月上報侵權事件都有十幾單。但他同時表示,維權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以致達不到維權效果。就算找到銷售,也找不到倉庫,無濟于事。這些都會讓企業得不償失。
在列的企業,可以說都是陶瓷行業的龍頭企業,但卻拿這些假冒侵權的企業無可奈何。眼睜睜看著品牌尚未完全強大,就已被自己或者同行,硬生生透支。
當科技型、創新型企業在開拓創新的藍海時,陶瓷企業卻在絞盡腦汁,不是想著產品的創新,而是比模仿花色還拙劣的抄襲,直接侵權你的產地,你的公司名甚至你的產品名、系列名,侵權一切可以侵權的事。
有句開玩笑的話叫做,一切發財的機會,都寫在了《刑法》上。也許,就是因為陶瓷行業沒有制度對違約成本的量化設計,侵權行為才會如此猖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