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在當前的貿易總量和世界出口占有率下,中國的陶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本具有一定的市場勢力,然而我國陶瓷行業目前的形勢現實導致價格加成力不足,出口中存在的“量少價跌”現象更使貿易條件有惡化的趨勢,嚴重影響到我國陶瓷出口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先來看一則數據: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環比價格漲幅擴大行業有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出廠價格環比上漲1.7%,擴大0.8個百分點。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價格由降轉升,環比上漲0.6%。同比來看,8月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同比漲幅也在39.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同比上漲22.7%,化學纖維制造業同比漲幅為6.9%,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同比上升9.5%。
而最為引起各工業制造業注意的是,目前產品價格的上升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開采、鋼鐵等行業,而與之相對應的下游終端商品,比如電力、紡織服裝、汽車等價格漲幅均微乎其微甚至是負增長。而我們陶瓷業首當其沖就是“煤改氣”、“增關稅”等政策以來,燃料價格的問題讓陶瓷業水深火熱。雖有國家控制,但價格還是在上漲勢頭;雙邊貿易戰的直接后果也是給陶瓷企業以災難性打擊,可謂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上游產品漲價勢猛,終端消費品價格難以漲價,甚至跌價。行業的背離現象嚴重下,企業應對上游產品大幅漲價則需要尋找新的出路。
改造自我
陶瓷企業應提升自己的生產水平,武裝好自己的生產技術,開源節流,確保不浪費任何一種原料,做到物盡其用;其次,在確保產品符合標準且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情況下,進行價格較低的原材料代替轉換;再次,整合產業鏈,將建材、產品一體化,由此來減少交易成本;最后,通過工藝調整,盡量減少人工操作含量,讓更多的工序通過自動化機器來操作。
化解成本
陶瓷企業要想方設法來化解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雖然在環保政策以來,很多企業也已經通過各種方式來降低成本,如外遷轉移到新地方,降低土地和人工成本等,但我們知道這行遠遠不夠,不能糊里糊涂就死在價格上。
當前陶瓷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市場漸趨飽和,需求動能在減弱,而越到下端消化成本的壓力越大,因為行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我們從最上游的原料供應開始直至到瓷磚成品,每一個環節的增量,漲幅要放慢一些,價格漲幅盡量都要被消減消化掉,實現最終環節漲價幾乎為0或者微弱性增長。如果當前上游價格同比漲幅在30%以上,一半左右要自己消化,如果完全轉嫁到下游,客戶則難以承受。
消除情緒
陶瓷企業要努力消除消費者面對漲價熱的抵觸情緒,并同時要不斷推出新品,以豐富產品線來吸引不同階層的消費者;另外,在品牌文化建設、營銷方面加大投入,制定一系列市場活動,加深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提高消費者對企業的忠誠度和信任度。
消費者的需求是企業能夠繼續發展的動力,只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權益,企業才能獲得更多的支持。既然原材料價格高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那么陶瓷企業,十八般武藝盡情施展吧!
(來源:佛山市禪城區陶瓷行業協會項目研究部,轉載請注明出處。內容如有侵權, 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